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历史 > 印江自治县是怎样建立的

印江自治县是怎样建立的

关键词:印江自治县是怎样建立的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信息来自印江政府门户网站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
  • 感谢 gzyj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5856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自明洪治八年(公元1495年),改设印江县起,这个县名一直沿袭到民国时代。

解放以后,成立县人民政府,仍然冠以印江之名。到1987年,才撤销印江县,改设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(以下简称印江自治县)。

印江,位于黔东北地区,地处梵净山西麓,湘鄂川黔边境邻近地区,历来是苗族聚居之地。宋后,其境内出现了“土人、土丁、土兵”等称呼。经省有关学者认定,如此称呼的人,是巴人的后裔,乃土家族前身。而苗民,则在“朗溪司”、“厥宅蛮夷长官司”、“思邛江长官司”等长官司管辖下,备受歧视,且被赶走;他们返回故乡时,又遭钦差、土官领兵阻拦,举步维艰。《朗溪司正长官应袭田朝顶代宗枝图册》里,载有这样一段话:“……一世祖田茂能,于明洪武五年,随征治古答意有功,授朗溪司正长官,承直即六品职衔,颁发印信号子,管辖苗民,征收钱粮。”木黄镇(民国时为木黄乡)阳坝村(昔日叫昔阳坝)小地名大关口“摩岩”亦有所刻:“嘉靖拾伍年苗还,奉钦差兵备杨,起调土兵把守,领兵土官百户田。其处境,及其顽强精神,从中略见一斑。从此,返回及未被赶走之人,俱心有余悸,惶恐不安,只得乔装打扮,隐匿族称,假报为汉族,以求生存,但仍偷偷保留其本民族特征,代代相传。”在民族识别工作中,我们根据其“崇拜祖先、祭祀土王、过赶年”等特征,征求其民族意愿,按照一定手续,恢复了141036人的土家族成份、32137人的苗族成份,合计为173173人,占全县总人口51.8%,超过了半数。

印江各族人民、各界人士、机关干部、学校师生等,对本县民族识别工作表示满意,要求成立印江自治县心切。根据大家的要求,县委以印发(1984)007号文件《中共印江县委、印江县人大常委、印江县人民政府关于要求成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报告》,于1984年7月11日,上报中共铜仁地委、铜仁地区行署。

1986年7月24日,贵州省人民政府,以《贵州省关于建立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的请示》上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。

1986年12月13日,国务院以国函(1986)189号文件批复:“同意撤销印江县,改设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,以原印江县的行政区域为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行政区域。”喜讯传来,人心沸腾,邛水欢歌,圣墩含笑,梵岳开颜。县委立即召开4大班子联席会议,确定1987年11月24日为庆县日。这一天,在原服务公司广场(现在的中心广场)召开大会,“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”即正式宣告成立!这一天,印江城,张灯结彩,喜气洋洋,举行了盛大游行,进行了体操表演。除本县各区、社和县机关、学校、工厂等单位组队庆贺之外,还有上级组织的祝贺团光临。

当晚,还组织了文娱晚会,有省民族歌舞团演员,和本县文艺爱好者同台演出,“弟兄姐妹舞蹁跹,良宵盛会喜空前。”从以前的印江县,到建立的印江自治县,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,更是印江名族人民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,具有划时代的政治意义。

至此,印江历史遗留下来的民族问题,得以圆满解决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其他本地历史信息

电话:13331038562 传真:13331038562 邮箱:94190795#qq.com
地址:北京昌平区北七家创意空间305-308 邮编: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_hmt.push(['_trackPageview', pageURL]);document.getElementById('BDBridgeIconWrap').onmouseup = function() { _hmt.push(['_trackPageview', '/im/qiao']);};
='{"id":"10"}'>